除自然災害外,企業永遠無法避免隨時可能發生的產品、價格、人才、信息、財務、信譽等種種危機。據有關資料,我國45.2%的企業處于一般危機狀態,40.4%的企業處于中度危機狀態,14.4%的企業處于高度危機狀態。然而,由《職業》雜志聯合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網、中青在線、中華企管網共同進行的“2005企業危機管理調查”表明,四成的企業并沒有危機意識。
概括來說,企業危機主要包括以下內容:員工解雇/流失、財務指標低于預期值、員工士氣低下、企業訴訟、負面影響的媒體報道、破壞性的傳聞、產品缺陷或質量問題、技術失誤、有不滿情緒的現任或前任員工引發的暴力威脅行為、工作事故或某位高層決策者的突然死亡、丟失主要客戶、政府調查或罰款、天災人禍、經濟抵制和罷工、企業成為并購的對象。
在對全球500強企業的董事長和總經理的調查中,發現這些企業處理被危機困擾的時間平均是8周半,沒有應變計劃的企業處理危機的時間比有應變計劃的企業長25倍;危機后遺癥的波及時間平均為8周,沒有應變計劃的企業比有應變計劃的企業長25倍。可見,對危機進行預防是必要的,這就是我們一直提到的建立應急預案,只是企業可以針對不同的危機采取不同方式的應急預案。
應急預案應該具備以下幾個特征:適用于緊急狀態下;針對未來發生的事件;針對不可接受的風險;是經過評估驗證并確認可執行的方案;目的是把風險降到最小,甚至避免風險。
在企業的體系建設中,質量、環境、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都有明確的應急預案的建立和實施方法。
在審核過程中,許多企業將“應急預案”的范圍限定在防火防災,這在管理體系建設的過程中是遠遠不夠的,企業建立應急預案應著重注意以下幾點:
1.根據管理體系建設中所識別的各種風險因素,明確哪些活動會產生緊急事故,造成重大影響,針對這些緊急事件制定周密的應急預案。
2.定期有計劃地進行演習。
3.通過演習和緊急事故的發生,根據實際情況,不斷評審和修正已經形成的應急預案,以保證預案的持續有效。
企業應該在日常的政策管理、項目管理、資源管理中,全面實行危機風險管理。需要強調的是,有效的危機管理是建立在充分的資源保障基礎之上的,組織有必要把危機管理的資金納入企業的預算。
在危機管理過程中,信息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;通過良好的溝通和有效的信息交流,整合和協調危機管理的行動。及時收集、傳遞和共享信息,能夠舒緩危機,降低危機的損害。更重要的是,一旦出現災難和危機,信息溝通和交換可以保證企業及時準確地決策,協調反危機的行動。